最近,笔者的朋友有点烦心。出去玩,入住宾馆时一家人都闻到了刺鼻的味道。朋友听说这里刚装修过不久,想换个地方,但妈妈不同意,“虽说对身体不好,可就住一晚,这是小事。别折腾,忍忍得了。”
朋友跟父母经常出现类似分歧——楼下新开了棋牌室,每天人声鼎沸,她认为这属于噪声污染,应该去投诉;妹妹学校的老师要求用塑料书皮,她觉得对身体有害,理应去跟学校沟通。但父母通常认为这些是“芝麻大点儿的事”,最终息事宁人。朋友感叹,多少污染和浪费,都是小事最终变成了大事!
其实,在环保问题上,真不能把“小事”不当回事。例如家里装修,从选板材、买家具,到后期的检测、净化等等,稍不留意,就给健康埋了隐患;垃圾分类,看似可有可无,但不认真对待,就会演变为社会难题;遭遇污染侵害,若选择沉默,污染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。该较真的地方一点都不能马虎,该发声的时候就要出声。只有这样,才能促进环保事业不断进步。
我们常说要提升环保意识,放到现实生活中,其实就是发现之前没注意的环境问题,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。如果不把保护自身健康放在心上,又如何能期待他人治理污染、改善环境呢?从这个角度说,小事不小,凡事较真,推动每个小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大意义。
但换个角度,我们也该问问,不少人知道环境污染危害自身健康,为啥在投诉、维权的时候还犹豫不决?究其原因,不外乎两点,有人是因为不了解感到投诉无门;有人找到了渠道,有关部门却推诿扯皮,导致污染问题被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,不愿再投诉。
为提升公众环保意识,相关部门没少做工作,但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投诉,处理结果却往往给刚对环保问题有所关注的百姓泼了一盆冷水。有的“石沉大海”,有的回复敷衍,处理遥遥无期。长此以往,百姓心累了、心寒了,谁还愿意响应环保号召?
环境问题的解决,有赖于政府、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努力,形成强大的污染防治同盟。这要靠百姓自身素养的提升,也需要政府部门既搭建好公众参与的平台、保证渠道通畅,还要有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。
比如说,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环保标准,是否能及时更新修订?所谓征求意见有没有真把公众的想法诉求当回事?受理百姓投诉,除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,有没有主动作为,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认真研究并拿出对策?这些事,或许是小事,但把小事做好,不仅能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,更能暖了百姓的心,带动更多的环保同盟军。
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我们常说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,从小事做起,无论是公众还是环保相关部门,只有把身边事当回事,把小事当大事,认真对待,才能携手为碧水蓝天奉献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