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代人有80%的时间待在室内,当室外污染严重时,室内空气若不做净化处理,不容乐观。”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林表示。
2014年11月至今年1月,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、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北京室内空气质量调研。张林是这一调研项目的负责人。调研组收集了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,公布了《室内空气质量调研的数据分析报告》。
报告显示,采样期间,北京市室外的平均PM2.5(细颗粒物)浓度为91.5微克/立方米,居民室内空气的平均PM2.5浓度为82.6微克/立方米,处于轻度污染范畴。室内20小时的PM2.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82%,而室外4小时的PM2.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18%。人均室内PM2.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。
报告显示,与交通主干道的距离会影响室内空气,距主干道“大于500米”“100—500米”“小于100米”的建筑,室内空气质量呈逐级下降趋势。
报告还指出,居住楼层与室内污染物浓度间存在一定关联。采样期间,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浓度区间中,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。室外浓度在0—200微克/立方米的范围内,1—8层室内浓度值较高;在200—400微克/立方米的范围内,9—16层室内浓度值较高。
楼层与室内污染物浓度间存在关联的结论,引发讨论和质疑。张林表示,报告中呈现的只是采样时间内的数据相关性结果,“楼层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十分复杂,跟季节、楼间风都有关系。想得到更严格的因果性结论,样本量还要不断拓展。这一结果引发了我们继续探究楼层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的兴趣,但目前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。”
与交通主干道的距离、楼层等因素,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已明确,但报告指出,是否使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大。开启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质量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,无论室外值如何,室内值始终保持在15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