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媒体报道,日前,国务院发布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包括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,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”等10条内容共35项任务。
至此,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与已经出台的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和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三个关于大气、水、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本届政府已经全部制定并发布实施。
对此,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委员冯嘉表示,水、土、大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,在法律之外政府又再次出台规定,充分体现了政府铁腕治污、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。
“土十条”成为我国土壤治理重要依据
5月31日,历经3年多时间,易稿50余次,应对环保“三大战役”的最后一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以下简称“土十条”)终于落地。此次“土十条”提出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,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”等10条内容共35项任务。明确了“到2020年,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”。
冯嘉表示,因为我国还没有任何的法律来保护土壤方面的质量,长期以来我国在土壤管理方面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,所以“土十条”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我国在土壤防治方面管理依据的角色。
“土十条”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“谁污染,谁治理”原则,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。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为统筹协调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,未来将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,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。
“水十条”投资将达两万亿元 铁腕治污进入“新常态”
“到2020年,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,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,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,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……到2030年,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,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。到本世纪中叶,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,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。”2015年4月16日,国务院印发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从十个方面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。
据悉,“水十条”投资将达两万亿元。经过多轮修改的“水十条”将在污水处理、工业废水、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,铁腕治污将进入“新常态”。“水十条”中共24次提及2020年,21次提及2017年,6次提及2016年,4次提及2018年,两次提及2030年。
“大气十条”初现成效 去年73 个城市达标
2013年9月12日,国务院发布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以下简称“大气十条”),为我国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。编制耗时近一年,修改几十稿,“大气十条”的出台也备受各方关注。
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%以上,优良天数逐年提高;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%、20%、15%左右,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
建立区域协作机制,分解目标任务,由国务院制定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……行动计划显示出“动真格”的气势。有专家则表示,对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设定了不同的PM2.5控制目标,其中京津冀地区目标最严,表明中央的决心相当大。
记者发现,环境保护部发布的《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中显示,2015 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,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 个城市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比2014 年下降14.1%,有73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。
作为“两个一百年”宏伟目标的第一步,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对水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行动计划做出重点部署。冯嘉表示,大气、水、土壤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都关系到百姓的生活,在法律规定之外,政府又再次出台规定,这让三部分内容有了更具体的管理标准,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铁腕治污、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。